肺炎與肺結核的主要區別在于病因、癥狀特征及治療方式。肺炎主要由細菌、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,表現為發(fā)熱、咳嗽、咳痰等急性癥狀;肺結核則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導致,常伴隨低熱、盜汗、消瘦等慢性消耗性表現。兩者在傳播途徑、影像學(xué)特征及用藥方案上均有顯著(zhù)差異。
肺炎的病原體包括肺炎鏈球菌、流感嗜血桿菌等細菌,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,部分病例與吸入性因素或免疫缺陷有關(guān)。肺結核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發(fā),屬于慢性傳染病,通過(guò)飛沫傳播,感染者需長(cháng)期接觸才可能發(fā)病。
肺炎起病急驟,常見(jiàn)高熱、鐵銹色痰、胸痛,重癥可出現呼吸困難。肺結核癥狀進(jìn)展緩慢,典型表現為午后低熱、夜間盜汗、持續干咳,部分患者痰中帶血,體重進(jìn)行性下降是其重要特征。
肺炎胸片多顯示肺葉或肺段實(shí)變影,邊界模糊,可伴胸腔積液。肺結核典型影像為肺上葉尖后段或下葉背段病變,可見(jiàn)空洞、鈣化灶及衛星灶,慢性期易出現纖維條索影。
肺炎血常規常顯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,痰培養可明確病原體。肺結核患者結核菌素試驗、γ-干擾素釋放試驗多呈陽(yáng)性,痰涂片找到抗酸桿菌或分子檢測陽(yáng)性可確診。
肺炎治療需根據病原體選擇抗生素,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、左氧氟沙星片等,療程通常7-14天。肺結核需聯(lián)合使用異煙肼片、利福平膠囊等4種抗結核藥物,規范治療需持續6-9個(gè)月,中途停藥易導致耐藥。
日常需注意保持室內通風(fēng),肺炎患者應加強營(yíng)養支持并充分休息。肺結核患者須嚴格隔離,咳嗽時(shí)掩住口鼻,痰液需消毒處理。兩者均需遵醫囑完成全程治療,肺結核患者家屬應進(jìn)行結核菌素篩查。若出現持續咳嗽超過(guò)2周、咯血或體重驟降,應及時(shí)到呼吸內科就診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74次瀏覽 2025-03-21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8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6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2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7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7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5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0次瀏覽 2024-09-25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6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8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7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3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2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6次瀏覽 2025-10-30
195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9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69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73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5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33次瀏覽 2025-10-30
 
            657次瀏覽
 
            887次瀏覽
 
            656次瀏覽
 
            503次瀏覽
 
            603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