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發(fā)熱可通過(guò)物理降溫、調整飲食、氧療、藥物治療、住院觀(guān)察等方式處理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可能由感染、環(huán)境刺激、氣道痙攣、合并其他疾病、用藥不規范等原因引起。
體溫未超過(guò)38.5攝氏度時(shí)可使用溫水擦浴或冰袋冷敷額頭。避免酒精擦浴以免刺激皮膚或誘發(fā)支氣管痙攣。同時(shí)保持室內通風(fēng),穿著(zhù)寬松透氣的棉質(zhì)衣物,有助于散熱。若出現寒戰需停止物理降溫并注意保暖。
選擇高熱量易消化的流質(zhì)或半流質(zhì)食物,如米粥、藕粉、蒸蛋等,每日少量多餐。保證每日2000毫升以上溫水攝入,可適量飲用淡鹽水或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。避免牛奶等易生痰食物,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膩食物。
血氧飽和度低于90%時(shí)需進(jìn)行低流量吸氧,氧濃度控制在1-2升/分鐘。使用制氧機需保持濕化瓶水位在標準線(xiàn),鼻導管每日更換。氧療期間監測指尖血氧變化,避免長(cháng)時(shí)間高濃度吸氧導致二氧化碳潴留。
細菌感染時(shí)可遵醫囑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片、左氧氟沙星片、頭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。痰液黏稠者可用鹽酸氨溴索口服溶液或乙酰半胱氨酸顆粒祛痰。發(fā)熱伴疼痛可短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片,禁用阿司匹林以防出血風(fēng)險。
出現呼吸頻率超過(guò)30次/分、意識模糊、口唇紫紺等癥狀需立即住院??赡苄枰M(jìn)行血氣分析、胸部CT、痰培養等檢查,嚴重者需無(wú)創(chuàng )通氣治療。住院期間需記錄24小時(shí)出入量,監測電解質(zhì)平衡及心功能變化。
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發(fā)熱期間應嚴格臥床休息,保持半臥位減輕呼吸困難。每日監測體溫4次并記錄痰液性狀變化,咳嗽時(shí)用紙巾遮掩口鼻。居室濕度維持在50%-60%,定期開(kāi)窗通風(fēng)但避免直接吹風(fēng)??祻推诳蛇M(jìn)行縮唇呼吸訓練,逐步恢復平地步行等低強度運動(dòng)。需長(cháng)期規范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羅粉吸入劑等維持藥物,定期復查肺功能。
222次瀏覽 2025-10-16
1190次瀏覽 2025-10-16
577次瀏覽 2025-10-16
157次瀏覽 2025-10-16
946次瀏覽 2025-10-16
800次瀏覽 2025-10-16
174次瀏覽 2025-03-21
247次瀏覽 2025-10-16
1150次瀏覽 2025-10-16
92次瀏覽 2025-07-15
485次瀏覽 2025-10-16
391次瀏覽 2025-10-16
2006次瀏覽 2025-10-16
649次瀏覽 2025-10-16
273次瀏覽 2025-10-16
213次瀏覽 2025-10-16
156次瀏覽 2025-10-16
181次瀏覽 2025-10-16
110次瀏覽 2025-10-16
123次瀏覽 2025-10-16
203次瀏覽 2025-10-16
420次瀏覽 2025-10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