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炎肝硬化可能由病毒性肝炎、酒精性肝病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、膽汁淤積性肝病等原因引起,可通過(guò)抗病毒治療、戒酒、代謝干預、膽汁引流等方式延緩進(jìn)展。
1、病毒性肝炎
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持續感染導致肝細胞反復壞死,可能與免疫系統功能異常、病毒載量高等因素有關(guān),通常表現為乏力、黃疸、肝區疼痛等癥狀。需遵醫囑使用恩替卡韋、索磷布韋維帕他韋、聚乙二醇干擾素等抗病毒藥物。
2、酒精性肝病
長(cháng)期過(guò)量飲酒導致肝細胞脂肪變性和炎癥,可能與酒精代謝產(chǎn)物蓄積、氧化應激等因素有關(guān),通常表現為肝腫大、腹水、消化道出血等癥狀。需嚴格戒酒并配合水飛薊賓、多烯磷脂酰膽堿、還原型谷胱甘肽等護肝藥物。
3、非酒精性脂肪肝
肥胖或代謝綜合征引發(fā)肝內脂肪沉積,可能與胰島素抵抗、脂質(zhì)代謝紊亂等因素有關(guān),通常表現為轉氨酶升高、肝纖維化評分增高等癥狀。需控制體重并使用奧貝膽酸、吡格列酮、維生素E等改善代謝藥物。
4、膽汁淤積性肝病
原發(fā)性膽汁性膽管炎等疾病導致膽汁排泄障礙,可能與自身免疫異常、膽管上皮損傷等因素有關(guān),通常表現為皮膚瘙癢、黃疸、骨質(zhì)疏松等癥狀。需使用熊去氧膽酸、奧貝膽酸等利膽藥物,嚴重時(shí)需膽汁引流手術(shù)。
肝硬化患者需保證優(yōu)質(zhì)蛋白攝入,避免高脂飲食,定期監測肝功能指標和肝臟超聲,禁止自行服用可能損傷肝臟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