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臟炎癥性疾病,主要通過(guò)血液、母嬰及性接觸傳播。乙型肝炎可分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,慢性乙型肝炎可能導致肝硬化或肝癌。
乙型肝炎病毒屬于嗜肝DNA病毒科,具有強傳染性。病毒外層存在表面抗原,核心部分含有DNA和核心抗原。病毒在肝細胞內復制時(shí)可導致肝細胞損傷,引發(fā)炎癥反應。病毒攜帶者即使無(wú)癥狀,仍可能通過(guò)體液傳播他人。
主要傳播方式包括母嬰垂直傳播、血液制品接觸、醫療器械污染及性接觸。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須刀、牙刷等可能造成血液暴露。不規范文身、穿耳洞等行為也存在感染風(fēng)險。病毒在體外環(huán)境中可存活較長(cháng)時(shí)間。
急性感染期表現為乏力、食欲減退、黃疸等癥狀,多數患者可自愈。慢性感染指病毒持續存在超過(guò)6個(gè)月,可能進(jìn)展為肝纖維化。部分患者處于免疫耐受期,病毒量高但肝損傷輕?;顒?dòng)期患者可能出現轉氨酶升高和肝組織炎癥。
血清學(xué)檢測可發(fā)現表面抗原、e抗原等標志物。肝功能檢查顯示轉氨酶異常,超聲檢查能評估肝臟形態(tài)。肝穿刺活檢是判斷炎癥程度的金標準。病毒DNA定量檢測有助于評估復制活躍度,指導抗病毒治療決策。
接種乙肝疫苗是最有效預防手段。慢性患者需定期監測,必要時(shí)使用恩替卡韋片、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等抗病毒藥物。干擾素α2b注射液可用于特定患者。避免飲酒和肝毒性藥物,保持規律作息有助于肝臟修復。
日常應注意個(gè)人衛生,避免與他人共用可能接觸血液的物品。高危人群應定期篩查,確診患者須遵醫囑規范治療。合理膳食應保證優(yōu)質(zhì)蛋白攝入,適量補充維生素,限制高脂飲食。適當進(jìn)行散步、太極拳等低強度運動(dòng),避免過(guò)度勞累。出現乏力加重、腹脹等癥狀時(shí)需及時(shí)就醫復查。
205次瀏覽 2025-10-01
72次瀏覽 2025-10-01
410次瀏覽 2025-10-01
161次瀏覽 2025-10-01
192次瀏覽 2025-10-01
676次瀏覽 2024-01-05
174次瀏覽 2025-10-01
928次瀏覽 2025-10-01
567次瀏覽 2025-10-01
97次瀏覽 2025-10-01
0次瀏覽 2025-10-01
440次瀏覽 2025-10-01
187次瀏覽 2025-10-01
101次瀏覽 2025-10-01
103次瀏覽 2025-10-01
128次瀏覽 2025-10-01
174次瀏覽 2025-03-21
0次瀏覽 2025-10-01
96次瀏覽 2025-10-01
356次瀏覽 2025-10-01
0次瀏覽 2025-10-01
293次瀏覽 2025-10-01
173次瀏覽
267次瀏覽
238次瀏覽
168次瀏覽
324次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