拳參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止血、消腫散結等功效,主要用于治療熱毒血痢、癰腫瘡毒、外傷出血等癥狀。拳參的主要藥理作用包括抗菌消炎、促進(jìn)凝血、調節免疫等。
1、清熱解毒
拳參含有鞣質(zhì)、黃酮類(lèi)等活性成分,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痢疾桿菌等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。臨床常用于熱毒引起的痢疾便血、咽喉腫痛,可配伍黃連、黃芩等藥物增強療效。脾胃虛寒者慎用,可能加重腹瀉癥狀。
2、涼血止血
拳參中的沒(méi)食子酸等成分能收縮血管促進(jìn)血小板聚集,對外傷出血、鼻衄、崩漏等出血癥狀有改善作用。新鮮拳參搗爛外敷可處理皮膚創(chuàng )傷出血,內服常與地榆炭、側柏葉配伍治療婦科出血性疾病。
3、消腫散結
拳參醇提取物可抑制炎癥介質(zhì)釋放,對乳腺炎、淋巴結炎等體表癰腫有消散作用。治療乳癰時(shí)可配伍蒲公英、夏枯草,外用可取鮮品搗敷患處。體虛者長(cháng)期使用可能引起食欲減退。
4、調節免疫
拳參多糖能激活巨噬細胞功能,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力。在輔助治療慢性感染性疾病時(shí),與黃芪、黨參等補氣藥同用可增強效果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。
5、抗腫瘤輔助
實(shí)驗研究表明拳參提取物對某些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,臨床作為放化療輔助用藥可減輕毒副作用。常與白花蛇舌草、半枝蓮配伍使用,需注意可能引起輕度胃腸不適反應。
使用拳參時(shí)應辨證施治,實(shí)熱證患者適合生用,虛寒證宜炒炭用。外用時(shí)需清潔創(chuàng )面后再敷藥,內服煎湯用量一般為6-12克。避免與辛辣刺激食物同食,服藥期間出現惡心、腹痛等不良反應應及時(shí)停用。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根據具體病癥配伍用藥,孕婦及過(guò)敏體質(zhì)者慎用。